解读《激荡三十年》10、价格改革(下)——物价闯关
——晓书童
到了88年,随着几年的高速成长,进入了经济周期的敏感地带。随着轻工产业的发展加快,企业数目剧增,物资供应的紧张情况也更加激烈,由于价格双轨制这座计划价格转向市场价格的桥梁渐渐失去原有的良性运作。引起经济秩序的混乱,于是对现行的物价制度进行改革,成为了当务之急。88年的这次价格改革被称为“物价闯关”,为什么会这么叫呢?因为价格闯关是要把之前价格双轨制中的两条轨进行并轨。
(资料图片)
两条轨分别是1000块钱和2000块钱的价格,现在要并成1500块。这在短期内这会造成通货膨胀。所以当时上面也非常的紧张,由于长期处于短缺经济的影响之下,一旦出现通货膨胀很容易引起民心恐慌,演变成恶性通货膨胀。
最终让决心进行“物价闯关”是因为两件事情的发生。
第一件事是当时全球最著名的价格大师和货币大师。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来到中国,他见到了当时的领导人。在一次会议上一向坚持自由市场的弗里德曼给中国经济开出了自己的“药方”,极力主张中央政府放开价格管制,并认为改革已经到了“最后的时刻”。弗里德曼说“不应该把放开价格与通货膨胀混为一体,如果放开价格,在最初的几天,人们可能会感到痛苦,但是很快会发现价格并不一定会轮番上涨。”根据弗里德曼的计算,价格闯关只会造成三个月的混乱,三个月之后就一马平川。价格大师弗里德曼的意见给了领导理论上的依据和信心。
第二件事情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所对基层企业职工进行了一次调查。说我们国家要搞物价闯关,会产生改革阵痛,那么你们愿不愿意和我国一起承担呢?其中 73%的人赞成,说只要改革能改好,我们生活水平暂时低一点也没有关系。
那么上面依据上述两点,决定放开管制,取消物价双轨制,进行物价闯关。于是一场惊心动魄的价格运动迅速拉开了大幕。88年3月,闯关行动首先从最大的工业城市上海开始,当月上海迅速在短期之内物价增长 20%~30%。之后的4月份和5月份,物价闯关向全国推行。出乎弗里德曼预料的是,“物价闯关”很快就呈现全面失控的趋势,各地物价如脱缰的野马,撒蹄乱窜。从5月开始,全国中心城市的猪肉价格以 70%的幅度上涨,其他的跟进商品迅速。非常短的时间之内物价闯关全面失控,通货膨胀随之而来。
由于公众的恐慌心理,马上也引发了一场全国性的抢购风潮。这似乎应了凯恩斯的那句名言, “社会心理决定了人类永久的经济问题”。当时的人们就像昏了头一样,见东西就买,从保值品抢到消费品再到滞销品什么人都不放过,电视机有图像就抱,电风扇能转就买,电冰箱有冷气就要。在贵州、云南等偏僻省份,人们为了抢购毛线而在大街上大打出手且更有甚者。物价的上涨让全国各个阶层的人都大呼“吃不消”。一些大学的教师因为物价飞涨,无法维持生计,公开在校园里摆摊卖起了混沌、面包、鸡蛋和冰棒。新华社在当年发表的一篇通讯中,不寻常地引用一位“部长级干部”的话说,他家的保姆不敢去买菜,一花就是10元钱一张的大票子,看着眼晕。
抢购风诱发的通货膨胀还造成了生产物资的空前紧张。5月份,上海所有电厂存煤不足两天,数十万家企业奄奄一息。到了8月份的时候,抢购风也进入了最高潮,在上海不得不采取紧急措施。施行凭票供应一些生活物资,上海居民购买铝锅只能以旧换新,一只换购一只。新婚夫妇,要凭8月29日以后的结婚证书和户口薄才能购买铝锅两只、铝壶一只。你家里的锅没有坏,你不结婚你来买什么锅呢?你这不是捣乱吗?
当初弗里德曼唯一没有算准的是什么?是长期出于一个短缺经济中,当工人填完调查问卷说愿意和国家一起承担改革带来的阵痛的时候,回到家就把所有水缸里的水倒光,去买米把他们填满,因为要涨价了。快去抢购点油,抢购点米来。后来再次提出“宏观调控,治理整顿”的方针。
此次失利,表现为商品抢购和物价飞涨,它对全国民众的改革热情则是一次重大的挫折。
这场价格闯关,对全国民众的改革承受力,是一次前所未有的考验。在88年的时候,老百姓根本没有思想准备,大家欢迎所有改革发展,反正经济发展这些都是好的,但是一涉及到自己生活了,他们的心里落差是没有准备的。
88年虽然改革开放已经进行了十年。但是积累还是远远不够,市场并没有完全走出短缺经济。国有企业的制度改革也只是动了皮毛。单凭价格改革一方之力,实在无法撬动起整个经济体制改革,价格改革跟企业所有制的关系,其实是经济中间两个最基本的部分。而当时这个问题变成,有没有可能脱离企业所有制,就是企业还是传统的国有企业,单独进行价格改革呢?显然这个是行不通的。行不通的原因是什么呢?就是你价格改革了以后,市场信号是给出来了,但是企业对价格信号是没有反应的。国有企业只有变成对自己利益负责的企业,它才会对价格信号真正做出反应来。所以单独进行价格改革,所有制不改革的话,这个价格改革最后会完全扭曲掉。
改革是一场非常复杂、非常艰巨的革命。理想化的方案是没有的,不可能一帆风顺、不可能一改就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