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 正文

缙云丨蔡小为:人生的印痕

2023-08-08 05:52:13        来源:   上游新闻

人生的印痕

文/蔡小为

临近办退休手续之际,我不禁感叹人生岁月之短暂,五十多年匆匆岁月及四十二年工作所经历的事情,如今时常在脑海里浮现。人年轻时,总觉得以后的日子还长,但人到花甲之年时,只觉岁月恍如一阵秋风,在我的面前悠然拂过,人生的黄金年华飘逝,迎来了鬓发霜染,“一抹斜阳映黄昏”。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当我把一摞证书证件,从办公室抱回家后,我又找出以前留存在家中的一些证书证件,一并散堆在书桌上。这些证书证件的外壳,有紫红、深绿、深蓝、黛黑等各种颜色,但鲜红色的占了一半,其封面尺寸规格,大的似十六开页面,小的一掌可掩。我一边翻开审视,一边按类别和时序,在桌上叠放出六个小堆。凡是证件,内页均贴有自己的照片,早年的是黑白照,近二十年的是彩照;而证书在姓名之后,皆写明因某项工作或某活动等事项获得此奖,并盖有颁证相应机构的印章。这些证件证书主要涉及学历与培训、获奖及荣誉、职称评与聘、某协会成员证等,看见一本二十年前单位工会发的会员证,我默然哂笑。

每翻看一本,就感觉是自己人生经历留下的一辙印痕,都会让我对应回想起彼时的一些人生情景或工作场面。比如一九八八年获得大专毕业证,黑白照片留下了我青春的容貌;比如一九八九年《万县日报》颁发的通讯员二等奖证,表明这年我已在新闻工作中起步;而二〇一九年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颁发的荣誉证,则肯定了我从事新闻工作已有三十年。再如二〇〇七年颁发的一本聘书,说明我受邀在县里某局任过五年行风监督员。

这一堆证书证件共七十三本,都是我成年之后积存的,遗憾的是没有一本是我少年时期的。上世纪七十年代始末,我入读十年制的小学、中学,这十年正遇“文化大革命”动乱中后期与拨乱反正初期,学校教育管理涣散,没有健全的颁发毕业证机制。我小学、初高中毕业,拿一张班上同学集体合影照,便迈出了校门,我的印象是读十年中小学,没领过一回毕业证,同学们当时对毕业领证一事,也都不在乎。离校十多年后,与我同届的一些同学,需要证明自己读过高中,专程返校去申诉,一番耗时费神之后,本该毕业时应领的证书,学校补为戳印的一张薄纸,证明其高中学历。

等到我去办理退休手续时,干部档案室的一位女同志说:你的档案里,参加工作时填写了高中学历,为了完善你的档案,你要去找一份读过高中的佐证材料。我顿时无语,稍后对自己调侃说:退休的时候,叫我去补办高中学历证,也没有意义了,就算我是小学毕业的吧。她听了默然一笑,不再苛求我去取得高中学历证书,认可了我档案材料的属实,加章同意去办理退休的相关手续。

一天之后,一本紫红色的退休证书,发到了我手中,先翻看了内页填写的内容与贴着的照片,合上手掌大小的退休证再看时,封面上端印制着金色的国徽,中间一排是金色的七个方正宋体字:中华人民共和国,下端是同色同字体印制的三个字:退休证。我心里微微一颤,渐生一缕暖意,这一本退休证,既是一份证件同时还应是一份荣誉证书,还无疑是我这一辈子,获得的一份“最高档次”的荣誉证书,因为以往获得的荣誉证书,没有任何一本,印有国徽与祖国的名称。而全国像我这样的普通人,每年有六七百万人退休,人人都会领到一本这样的荣誉证,再每月收入一笔养老薪金,这彰显了国家对每一位劳动者的肯定与敬重,表明了国家对老年事业建立的较好的保障机制。

当天晚上,我把退休证放置书柜里。对那七十三本证件证书,我挑选出十二本决定续存,余下的六十一本装入一个大塑料袋里,搁在地板上,思索着该如何处理这多余的证件证书,如何将自己人生岁月的这些印痕清除。

上世纪九十年代起,国家建立了领办出生医学证的制度,一个襁褓婴儿领取人生第一证后,在其一生之路途还有诸多证,需要依法领办或经过自身努力获取,人无证件难以证明自己,人缺证件难以出行谋事,人无证书不能认可掌握的技能,续而难以施展才华。证伴人之生死,人证互联互佐,证多有益无害。

然而人之渐老时,生命在做减法,以往生活与工作的诸多印痕,该过滤的应过滤,该弃之的应弃之,简单宁静、逐乐少忧、体健少病,乃老年颐养之道。我应以“万里归来颜愈少”的心境,泰然面对已逝的岁月,少年时期本就没有的这些证件证书,于我如今向晚之年,又何需让过多的印痕留存呢?

夜阑人静,我提着这个塑料袋,寻到小区墙垣一角。伫立,望向夜空,星辰寥寥,细月悬挂,谪仙李白说过:天地一逆旅,浮荣安足珍。我抖落袋中之证件证书,蹲身扯裂这些物件,人生曾有的这些印痕,在火苗与烟雾之中焚尽,化尘入土销迹。

人生与证件证书,随生随灭,一代又一代。我之余生,还需两个证,足矣,身份证、退休证。

(原文刊发于《梁平日报》2023年7月24日第4版)

编辑:朱阳夏

责编:陈泰湧

审核:冯飞

标签:

热门话题
精彩推荐
今日推荐
花木